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, 2025

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的人应该修禅吗?

Image
禅修界普遍认为,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的人不应该修禅,因为禅修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,或使他们重温心理创伤。虽然我理解这种担忧,但我觉得这观点太极端了。这件事情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: 是修什么禅法? 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教导? 是修什么禅法? 如果禅法需要刻意专注,那么我同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应该避免这种禅修。专注会夸大事物,而精神病患者本来就有夸大事物的倾向,因此培养专注力对他们是非常危险的。 但是,如果所修学的禅法是培养觉知,同时具有正见和正确心态,那么他们就可以非常安全地进行禅修——即使是独自禅修。事实上,我的一个学生曾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(DID),更广为人知为多重人格障碍),她成功地在静修营之外完全靠自己摆脱了两种人格的模式。 注:她的情况相对较轻微。在与我一起静修期间,她曾多次切换到她的小孩模式,这根本不是一件坏事。由于她接受了觉知训练,这些情况让她了解了自己的种种模式。目前,她似乎不再受DID的影响,因为她已经好多个月没有切换模式了。我要补充的是,她并没有只靠禅修消除她的障碍。她从 DID中康复也有赖于谈话治疗;幸运的是,我可以提供这种疗法。 至于精神创伤,重温这些创伤也许看似是件坏事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我有一个静修营的学生,她重新体验了她的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。她颤抖着告诉我隔天早上她一定要离开。我说好的,并要她呼吸和放松。她同意了。第二天早上,她高兴得不得了,也不想离开了,因为她释放了一种一直困扰她的东西。 我的另一位静修学员曾被强奸。当回忆出现时,她能够独自面对。 当一个人放松时——无论是否在禅修——被压抑的记忆和情绪有可能很自然地重新浮现出来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如实地看待它们——例如,想只是想,感觉只是感觉——并顺其自然,那么他可能会再次受到创伤,即使只是轻微的创伤。但是,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上述训练,他就可以从中释放情绪。 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教导? 如果老师教会学生培养觉知而不是专注力,那么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。尽管如此,学生仍有可能误解教学内容,以错误的方式练习。因此,正确的指导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两个关键方面: 如实地看待事物,即正见 顺其自然,即正确心态 然而,对于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的人来说,拥有正见和正确心态是很困难的。...

受到批评时如何不感到受伤

Image
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选择在受到批评时不感到受伤,但现实情况是,大多数人都会不得不感到受伤。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扰,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。 首先,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批评会让人感到心痛: 如果有人戳你没有伤口的地方,会痛吗?不会,但如果那里有伤口呢?会痛,对不对?而且,即使轻轻碰到伤口,也会痛。 同样地,当你的心理创伤对批评敏感时,如果有人批评你,你会感到受伤。即使是轻轻地提及你的一个缺点,也可能会让你感到受伤。但如果没有这种创伤,批评就不会影响你。 只要心理创伤还在你心中,被批评就会让你感到受伤。 因此,不感到受伤的关键在于 治愈创伤 。 以下是你需要做的事: 注意你受到批评时的反应。 你有没有做某些在行为层面的反应(比如找东西吃)来避免感到受伤? 你有没有以言语或在心里回击对方? 你有没有在心里重放批评的内容? 你有没有在心里抗拒受伤的感觉? 如果你做某些在行为层面的反应来避免感到受伤,尽量停止。 如果你以言语回击,尽量停止。 如果你只是在心里做出反应(例如批评对方或重放批评内容): 注意自己在做的事。 注意这么做所产生的感受。问问自己:这么做是苦还是乐? 如果你在心理上抗拒受伤的感觉,如实地注意这种抗拒,直到它消 失。 如果你只是感到受伤: 对这种情绪保持耐心。 提醒自己“感受只是感受,是会过去的”。让它顺其自然。 除此之外, 承认自己内在的美好。 请参阅《 培养自信:佛经中的两种方法 》。 不要再容忍别人对你挑剔。 如果有人一直戳你的伤口,伤口是无法愈合的。请参阅《 如何对待经常批评你的人 》。 容易受到批评的心理创伤在“图式疗法”(Schema Therapy)中被称为“缺陷心理模式”(Defectiveness Schema)。有关这模式的详情,包括消除它的步骤,请参阅杰弗里-杨(Jeffrey Young)和珍妮特-克洛斯科(Janet Klosko)合著的 Reinventing Your Life 中的第12章。(台灣繁體中文版《重建生命的内在模式》,中国大陆简体中文版《性格的陷阱》) 结 语 批评可能会让人感到刺痛。当它还是会刺痛你时,你是免不了会受伤的。你所感受到的伤痛,正是在提醒你有一道旧伤需要愈合。随着你不断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,批评的伤痛感就会逐渐减轻。

培养信心:经藏中的两种方法

Image
当阿赞苏美多还是一名年轻僧侣时,他的老师阿赞查曾要他反思自己的美德。阿赞查一定是注意到了年轻的阿赞苏美多有自我批评的心态,并明白他需要承认自己的美德。 请注意,阿姜查并没有要求他变得更有美德,而只是让他反思自己已有的美德。然而,年轻的阿赞苏美多无论怎么努力,也想不出自己的任何美德。 当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低落,因而信心不足时,情况就是会这样。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看得很低,以至于无法承认自己身上的优点。就像年轻时的阿赞苏美多一样,我们当中有一些人也缺乏自信。自信,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快乐是很重要的,对于结束痛苦也是必要的。 经藏提供了两种培养自信的方法:忆起自己的良好行为和忆起自己的慷慨。  忆起自己的良好行为 良好的行为包括出于正直、勇敢、诚实、谨慎等的行为。当我们忆起自己以这些心态行事的时候,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美德。这样做会带来积极的自我形象,成为自信的强大源泉。 我建议你把这些良好的行为写下来。就像年轻时的阿赞苏美多一样,你可能很难想到任何良好的行为。在这种情况下,请向你的亲朋戚友寻求帮助。(注意:不要向那些对你有批判倾向的人求助。而且,你需要尽量减少与这些人接触。如果他们是你自卑的根源,那就更需要减少接触了。)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,与你相比,别人更容易想到你的优点。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像你那样低估自己的优点。如果他们只是笼统地描述你的良好行为,那么请他们举出具体的例子,这样你才会信服。如果他们指出的好行为在你看来是每个人都有的,那么请检查一下这是否是真的。你认识的每个人都有这种好行为,是真的吗? 最好能为此准备一个小笔记本。每当你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善意时,就把它写下来。一天结束时,反思一下这些行为。然后在第二天早上,再次反思。感受其中的真实。 忆起自己的慷慨 慷慨可以有多种形式,例如,给予别人东西、提供帮助、对别人说一些有用的话、做一个有同理心的倾听者。 在此,我也建议你把这些写下来。和上面一样,也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。写下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慷慨之举,并加以反思。如果你现在觉得这样做很愚蠢,相信我,这样做的积极效果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。随着你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慷慨,你可能会发现在清单上添加内容会越来越容易。 你的“美德清单”上有什么? 通过忆起自己的良好行为和慷慨,我们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。这会有效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评价,从而...

古玛拉比丘的出版物

What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Jhāna & Samādhi 什么是禅那和三摩地,你真的知道吗? [pdf] Open Awareness Meditation: a quick introduction [ebooklet] 开放式觉知禅:简介 [电子小书册] Meditation Tips [ebrochure] 禅修提示 [电子小册子] Meditation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[ebrochure] 禅修就像骑脚车 [电子小册子] Meditation Is Seriously Like Riding a Bicycle [ebrochure] 禅修真的就像骑脚车 [电子小册子] Meditation Is Like Doing Business [ebrochure] 禅修就像做生意 [电子小册子] Meditation Is Seriously Like Doing Business [ebrochure] 禅修真的就像做生意 [电子小册子] By Kumāra Bhikkhu’s students 14 Stories of Growth & Freedom [7 in English, 7 in Chinese; ebooklet] Notes: The ebooklets (电子小书册) are PDFs designed for tablets. The ebrochures (电子小册子) are PDFs designed for smartphones.

为什么有些佛教徒在心灵上有所成长——而你又如何也可以做到

Image
你是否有注意到,有些佛教徒——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的——似乎变得更平静、更快乐?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心灵上已经成长了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 对于尚未渴望灭尽痛苦的俗家佛教徒来说,推荐的修行方法是布施(dāna)、戒行(sīla)和修行(bhāvanā)。布施首先被提及,因为它最容易理解和实践,接下来的是戒行。修行是最具挑战性的,但对于要变得更加平静与快乐却是最重要的。 在这篇文章中,我想帮助你正确地理解修行,以便你能实践它并获得报酬。 “ 修行”不仅仅是禅修 许多佛教徒将“修行”(bhāvanā)误解为等于“禅修”。虽然禅修是修行的一种,但修行的范围实际上要大得多。禅修能修练心智,而修行则延伸到我们的生活方式——我们如何应对挑战、如何对待他人、如何放下导致痛苦的习惯。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: 你是否变得不那么容易轻举妄动了? 你是否在面对挑战时变得更加自信? 你是否变得更善于接受批评? 你是否变得更加慷慨? 这些都意味着你在修行上有进步了。 修行的实践 修行(bhāvanā)当然也不是指禅修方法。我们可以使用禅修方法,但它们只是工具——可能有助于也可能无助于培养你所需要的善法。因此,与其纠结于方法,我们最好先想想自己想要培养什么。之后,我们才应该考虑如何实现它。 举些例子: 如果你容易产生焦虑的思绪,那么你需要的是培养定力。对于这种情况,禅修是修行的重要部分。具体地说,身念住对你很有帮助。除此之外,你也需要解决助长这些思绪的潜在信念。(更多内容,请参阅《 应对焦虑 》)。 如果你倾向于轻举妄动,那么你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正念。那么, 开放式觉知禅修 就是你所需要的。 如果你感到迷茫,需要指引方向,那么你需要的是培养这方面的智慧。也许你应该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请教。 关于修行的更多信息 为什么要修行? 原因很简单:我们想要快乐。我们的修行越高,痛苦就越少。 我们要培养什么? 为了得到自由与和平的一切基本善法,如自信、智慧和定力。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变得更有修养呢? 很简单:我们变得更远离痛苦,更加平静。 澄清有关对布施 (dāna) 和戒行 (sīla) 的误解 关于上文有提到的“慷慨”,请注意这与 “布施”不同,后者的意思只是“给予”。布施可能不是出于慷慨,而只是出于对功德的渴望。如果一个人没带有期望地给予,那才是慷慨(cāga)。...

如何原谅自己

Image
我曾经说过和做过一些后来我认为是愚蠢或糟糕的事情。也许你也有。 我们是否应该因为这些事情而批评自己?我认为不应该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,这对我没有任何好处。更糟的是,这让我感到难受。我想,这么做同样的也会让你感到难受。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并不会让我们停止批评自己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停止呢?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原谅自己? 原谅是一种放下——但放下什么呢?过去?记忆?不,是放下一些信念, 例如,“我应该那样做”或“我不应该那样做。”你同意吗? 试问问自己: 你不该犯错?你以为你是谁? 一个绝不会犯错的神仙? 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。现在,不要做当时的你,而是做一个旁观者,看着当时的那个人: 那个人很有智慧吗? 那个人的心稳定吗? 那个人思维清晰吗? 那个人在想什么? 外部情况如何? 鉴于那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当时的情况,那个人有可能做出其他行为吗? 再考虑这个问题: 现在的你和当时的你是同一个人吗? 扪心自问吧: 把“过去的你”的所做的事情归咎于“现在的你”,公平吗?

糖尿病会不会是由心理引起的?

Image
有经验的医生很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: 有些病人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,也接受了很多治疗,但还是无法康复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应该思考疾病的原因何在。会是心身疾病吗? 对于糖尿病来说,它的心身疾病性质是一个公认的科学事实:“(糖尿病)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,因为它经常合并焦虑、抑郁和失眠。”(来源: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98-023-28278-9 ) 然而,光说这些对患者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。焦虑的原因是什么?抑郁的原因又是什么? 当科学无法给出答案时,寻求其他方法是合理的。那参考有神通者的说法又如何?毕竟,病人已经没有其他的治疗选项。 畅销书 You Can Heal Your Life 的作者路易丝-L-海(Louise L Hay)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心理原因: “渴望更好的过去。极度需要控制。深深的悲伤。没有了甜蜜。” 引人注目的是,“极度需要控制”可是焦虑的一种原因,而其他的则与抑郁密切相关。虽然路易丝海以上所说的并不属于科学,但还是值得问问病人,有没有其中任何一部分与他们相关。如果有,那么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还是完全合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