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s

关于佛教,你可能误解或修错的六件事

Image
佛教旨在减少甚至结束痛苦。然而,它的教义却经常被误解和误用,成为逃避面对痛苦的应对机制,从而阻碍了痛苦的终结。以下是一些可能发生的阴险情况: 1. 专注于为更好的来世做功德 有些佛教徒认为,他们无法改变今世的痛苦,因为这是过去业力的结果。他们认为,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今生尽可能积累功德,以确保来世会更好。 这种观点阻碍了他们寻求帮助并做出必要的改变来减轻现在的痛苦。更糟的是,这种心态被一些不道德的“佛教徒”利用,以谋取私利。 2. 为逃避现实辩护 有些人滥用佛教概念来为逃避现实辩护。他们把自己的逃避行为称为“放下”或“不执着”,并借此回避难以应付的话题,退出人际关系,或忽视个人责任——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平静感。 3. 回避难以面对的情绪 有些人误解并滥用禅修或吟诵来回避痛苦的情绪——悲伤、愤怒或恐惧。他们没有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情绪,从而真正地从中解脱出来。奇怪的是,他们想要绕过的东西却正是他们所需要了解才能获得解脱的东西。 4. 追求“灵性”而非真正的转变 有些禅修者执着于获得开悟或某种超凡的意识状态,而忽视了脚踏实地的现实改变。他们以为禅修本身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,从而导致与日常生活脱节。 5. 理智化佛教 有些人只从理智上接触佛教——学习经文,谈论无常、空性或无我等概念。这使他们忽略了理解自己的工作,使他们只得到了理论知识,而没有得到转化性的洞见。 6.培养“灵性我慢” 在灵性追求的过程中,有些人产生了优越感,认为自己比别人更“先进”。这不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,还会阻碍灵性的成长。 结语 真正的灵性成长需要直面现实,这包括我们的负面倾向、挣扎和情感创伤。否则,修行将是肤浅和缺乏满足感的。我们要以谦卑、自觉和慈悲的态度来修持佛法。只有这样,佛法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。

自我主张为正语:以智慧找到自己的声音

Image
第一部分:自我主张与正语是一致的 很多人在自我主张方面都会遇到困难。如果你是佛教徒,你甚至会认为自我主张是一种不正语。然而,自我主张实际上符合佛教的 正语 (sammā-vācā)。 正语不仅仅是不说某些话,它包括说某些话。如果仅仅不说某些话就算是正语,那么昏迷中的人也算完美地实践了正语。 当你该说却没说时,你将会受到某种痛苦。例如,如果同事占你便宜,让你做他们的工作,你会怎么做?你也许会保持沉默,继续做他们的工作。你也许会告诉自己“没关系,没关系。”但真的没关系吗?想法会骗人,但感觉不会。 如果你任由事情一成不变,你最终 不是爆发就是内爆 。爆发是指突然对欺负你的人大喊大叫。内爆是指将愤怒转向内心,恨自己太容易被人欺负。你可能已经做过了这些事。 如果你难以接受自我主张的必要性,请考虑这一点: 自我主张不是咄咄逼人 ,而是敢于真实、清楚地表达自己。当你自我主张时,你不是对人专横跋扈,不是镇压他人,也不是使用辱骂性语言。你只是说出该说的话。 也许“自我主张”这个词本身就存有问题,因为它也可能意味着咄咄逼人。如果我们称之为“ 维护自身利益” 如何?听起来是不是更好一些? 以一位丈夫有优越感的女人为例。几十年来,她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责任。我指导她如何向丈夫表达她的要求。而且,既然她曾认真考虑过离开,我也建议她把这说出来,作为他拒绝改变的后果。她照做了。结果,她的丈夫变得比较合作了,也给家里带来了和睦。 第二部分: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自我主张 如果要培养自我主张的能力,有系统地进行会更有效: 找出你在哪些情况下难以自我主张。 确定在这些情况下你需要对谁说什么,并把它写 下来。 先从最容易的要求开始做起。 随着信心的增强,逐渐转向更具挑战性的要求。 其他提示: 预料错误。 你可能会过于自我主张,也可能不够自我主张——这都很正常。原谅自己吧。你还在练习。 当需要立即做出回应时,就拖延时间 ,说 “我慢点再给你答复。”如果对方问你需要多少时间,给自己预留充足的时间。 如果一想到要自我主张,你就感到焦躁不安 ,那就放松地呼吸,观察自己的身体;一直到焦躁的情绪平复下来,然后才行动。(更多信息,请参阅《 如何把心安顿好去面对问题 》。) 随着自我主张的能力增强,你会发现自己变得 更加...

古玛拉比丘的简介和教学频道

Image
教学频道 Facebook (双向教学和公告) WhatsApp (单向教学和公告) Instagram (单向教学) 小红书 (单向教学) 邮件 (仅公告) 出版物 (英文和中文电子书/电子小书册/电子小册子) 英文博客 | 中文博客 | 中文文章 佛法开示录音: Spotify | SoundCloud 简介 古玛拉尊者 (Bhante Kumāra) 于1999年在 Sayadaw U Revata座下受戒出家,时年27岁;是一位佛教僧侣和导师,以其务实的解脱之道而闻名。他的精神道路深受两位僧侣导师的影响: Bhaddanta Aggacitta Mahāthera 奠定其戒律、经及巴利语的根基,同时强调了一个永恒的原则:珍视任何可以结束苦难的教诲。 Sayadaw U Tejaniya 使其深植于正见与正确心态的修行基石,在修行道路上提供了直接的指导。 承蒙这两位上师的教诲,加之自身修行的领悟,他撰写了广受赞誉的著作 What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Jhāna & Samādhi (中文版:《 什么是禅那和三摩地,你真的知道吗? 》)。 自幼对健康与心理学怀有兴趣的古玛拉尊者,自学了图式疗法,并将之与佛陀的教义相联系。这种知识的融合塑造了他的教义——尤其是在他的Facebook和修行营中——这些教义注重通过实用的指导,实现切实的解脱。

如何停止做让自己后悔的事

Image
我们都做过事后后悔的事情。然而,即使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再犯,我们还是可能会再犯。 也许是为小事发脾气。也许是嗜食或嗜网。它可能是任何事情,但有一个共同点:无论我们多么想不重犯,我们就是做不到。 你有这样的困扰吗?如果有,请继续往下读。但是,如果你还没有真正地想要改变,那就不必了,去做别的事情吧!说真的,别浪费你的时间。 嗯……你还在读。你真的想停止吗? 步骤 好吧,方法如下: 找出触发因素。 哪些情况会导致你做出那个令你后悔的行为?把那些情况写下来。(例如,无所事事、与配偶争吵。) 找出共同点。 这些情况有什么共同的感觉?(例如,坐立不安、悲伤。) 试着理解这种感觉。 不要笼统地将其称为“压力”或“无聊”。仔细观察: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 别猜。注意看。 记住,光有理智上的理解是不够的。 即使你从理智上了解了根本原因并决定放下,问题可能依然存在。但没关系,这一步让你做好释放的准备。 问问自己: 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? 你能独自解决吗?还是需要帮助? 如果需要帮助,现在就去寻求。 是的,别再往下读了,现在就去寻求帮助吧。 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独自处理,那就再想一遍。 我们都有盲点——外部支持会让这个过程更容易、更快。 “其间”策略 解决根本原因需要时间。因此,在此期间,你可以应用这个短期解决方案,以避免重复这种行为。 回顾你的触发因素。 有哪些前瞻性的措施可以避免这种行为?把它们写下来。(例如,故意地呼吸、走开、移除诱惑。) 现在就行动。 如果有任何策略可以立即实施,马上就去做。 做好准备。 对于那些只能在情况发生时才能执行的计划,你需要有很好的正念水平才能记得去做。因此,练习 开放式觉知禅 。 想象执行你的计划。 想象触发情景,然后演练你的计划。 一些提示 在精神上从冲动中后退。 把欲望看作只是欲望,不是你,也不是你的。如果感觉太过强烈,就故意地呼吸,直到冲动消失。 如果你无法克制冲动,那就观察它。 当你无法停止时,就观察行为和伴随的感受,以求理解。 更注重过程而非目标。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固然好,但如何达到目的更重要。 要有耐心。 错误不是...

如何做自己

Image
我曾写过一篇关于 做自己的重要性 的文章。在那篇文章中,我举了四个例子: 你不自信,那就别装得好像你很自信。 你不知道,那就别装得好像你知道。 你想要某种东西,那就别装得好像你不想要。 你被一个笑话冒犯了,那就别装得好像你无所谓。 让我们以这些例子来探讨如何做自己。 如果你就是无法做自己,该怎么办? 首先,如果你无论多么努力,你就是无法做自己,该怎么办? 没关系。不要强迫自己改变。强迫自己改变不会奏效,甚至可能适得其反。 解决办法很简单:当你发现自己无法做自己时,你只需要观察你的行为和它所带来的感受。 这样做会逐渐深刻地改变你的心态,而假装也会自然消退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你可以回来继续阅读本文的其余部分。 有关前两个例子 在前两个例子(以及类似的情况)中,当你停止假装时,假装背后的潜在感受就会变得很明显。别人可能不会注意到,但你自己会。这感受很不舒服,我知道,因为我也经历过。尽管感觉很不舒服,但我知道我不想再假装了——因为假装是一种痛苦,我已经受够了。 你需要愿意容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。在情绪治疗方面有句俗话说得好: 你无法治愈你无法感受到的东西。 当然,仅仅感受到它并不能治愈它。你还需要两样东西: 正确的看法: 把这种感觉视为只是一种感觉。 正确的心态: 不要抗拒或压抑它。顺其自然。 这种感觉的背后是对自己的一些 信念 。审视每一个信念: 是真的吗? (如果不是,跳到问题3。) 你能百分百确定它是真的吗? 当你相信它时,你会怎么样? 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念,你会是什么样的人? 然后,考虑与该信念的相反,并找出至少三个支持相反信念的例子。(注:此方法摘自拜伦·凯蒂的《 功课 》。) 有关其余两个例子 对于第三和第四个例子(以及类似的情况),你需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停止假装——你可能需要说出你的真实想法。然而,你可能会发现这非常困难。你甚至会试图告诉自己你并不介意。但请相信你的感觉——它们从不骗你。 如果你知道自己 应该 说些什么,但还是说不出口,那也没关系。但是,要问自己: 为什么? 你害怕内疚吗? 你害怕被报复吗? 如果你害怕内疚: 问问自己:“ 如果我保持沉默,长期的结果会是怎么样?我过去的经历是怎么样?我想继续重复这种...

尊重父母的临终意愿

Image
我偶尔会听到这样的故事:一位老人在医院里说他想回家。也许他厌倦了住院,也许他快死了,想在家里死,也许他只是想家了。不管是什么原因,他的愿望都很明确——他想回家。然而,他的孩子们坚持要他留下来。 如果你是那个人,你会感到怎么样? 在孩子们看来,让他留在医院更好,直到他康复。但他能康复吗?没人知道。大家都知道的是,他想回家。 现在,想象一下你是那些孩子们中的一员。你会怎么做? 假设你希望他继续住院,问问你自己:为什么?尤其是在他的愿望很明确的情况下,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了谁?真的是为了他吗? 我理解你对他康复的希望。我理解你担心他的病情会在家中恶化。我也理解你害怕失去他。 但请允许我提醒您: 死亡是肯定的 。他一定会死——要么死在医院,违背了他的意愿;要么死在家里,也就是他想去的地方。 假设争吵之后他死在医院里,你过得去吗? 我相信这不是你想要的,但这确实有可能发生。你接受得了吗? 如果我是你,我会尊重他的意愿。即使我相信他回家会死得更快,我也会尊重他的意愿。毕竟,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上,你不也会这么希望吗? 这样如何?向他解释你为什么认为留下更好,然后让他自己考虑并为自己做出决定。这样,你已经表达了你的关心,做了自己的本分。然后,无论他选择什么,无论他最终死在哪里,你们彼此都会比较快乐、比较心安。 结论 允许我们的父母为他们自己的生老病死相关的事情做决定——尤其是当这与我们自己的意愿相悖时——是一种深深的尊重。这是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尊严。通过理解他们的观点和考虑他们的感受,我们做出的选择会给他们和我们自己带来最大的安宁。

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的人应该修禅吗?

Image
禅修界普遍认为,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的人不应该修禅,因为禅修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,或使他们重温心理创伤。虽然我理解这种担忧,但我觉得这观点太极端了。这件事情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: 是修什么禅法? 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教导? 是修什么禅法? 如果禅法需要刻意专注,那么我同意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应该避免这种禅修。专注会夸大事物,而精神病患者本来就有夸大事物的倾向,因此培养专注力对他们是非常危险的。 但是,如果所修学的禅法是培养觉知,同时具有正见和正确心态,那么他们就可以非常安全地进行禅修——即使是独自禅修。事实上,我的一个学生曾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(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(DID),更广为人知为多重人格障碍),她成功地在静修营之外完全靠自己摆脱了两种人格的模式。 注:她的情况相对较轻微。在与我一起静修期间,她曾多次切换到她的小孩模式,这根本不是一件坏事。由于她接受了觉知训练,这些情况让她了解了自己的种种模式。目前,她似乎不再受DID的影响,因为她已经好多个月没有切换模式了。我要补充的是,她并没有只靠禅修消除她的障碍。她从 DID中康复也有赖于谈话治疗;幸运的是,我可以提供这种疗法。 至于精神创伤,重温这些创伤也许看似是件坏事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我有一个静修营的学生,她重新体验了她的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。她颤抖着告诉我隔天早上她一定要离开。我说好的,并要她呼吸和放松。她同意了。第二天早上,她高兴得不得了,也不想离开了,因为她释放了一种一直困扰她的东西。 我的另一位静修学员曾被强奸。当回忆出现时,她能够独自面对。 当一个人放松时——无论是否在禅修——被压抑的记忆和情绪有可能很自然地重新浮现出来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如实地看待它们——例如,想只是想,感觉只是感觉——并顺其自然,那么他可能会再次受到创伤,即使只是轻微的创伤。但是,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上述训练,他就可以从中释放情绪。 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教导? 如果老师教会学生培养觉知而不是专注力,那么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。尽管如此,学生仍有可能误解教学内容,以错误的方式练习。因此,正确的指导至关重要,尤其是在两个关键方面: 如实地看待事物,即正见 顺其自然,即正确心态 然而,对于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疾病的人来说,拥有正见和正确心态是很困难的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