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理化自己的痛苦是个好办法吗?
假设你小时候摔坏了父亲的手机。当他发现后,立刻狠狠地给了你一巴掌。你跑开了,哭了起来,这并不是因为疼痛,而是因为你无法接受父亲刚刚对自己所做的事。 过了一会儿,你平静了下来。当你回想所发生的事情时,你仍然无法接受。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。但是,你不想对自己的父亲有不好的想法,因为一旦有这想法,就很难和他一起生活了。所以,你最终把事情合理化了。你这样说服自己: 他做的是对的。我罪有应得。人生就是这样。当你惹怒了别人,他有权惩罚你。 这是我们处理痛苦的一般做法。我们试图将它合理化,以便可以压抑我们不快乐的感受。但这真的是个好办法吗? 以这种方式对待痛苦的过程中,我们对现实产生了扭曲的看法。然后,我们会按照这种看法生活,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会意识到。这肯定会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问题。想想上面的例子。当你抱着“当你惹怒了别人,他就有权惩罚你”的观点生活时,你会与他人建立怎样的关系? 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在你成年后的生活中上演。比方说,你的伴侣经常因为你的错误—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——而批评你、惩罚你。你可能会把他们的行为合理化,说服自己这只是“严厉的爱”,也可能会告诉自己说,自己感到受伤只是因为“太过敏感”。 假设你有孩子。就像其他人一样,他们并不完美。他们有时会迟到、犯错等等。但是,由于你内心有这种惩罚性的思维模式,你的纠正措施就会过头。你严厉地责骂他们,甚至也因为一些不需要采取惩罚的事情而惩罚他们。 这些都是以合理化来压抑我们不快乐的感受所可能产生的影响。这让我们在心中树立了一种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,而这种模式势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 另一种合理化方式 如果我们不以如上的方式合理化痛苦,那该怎么做呢?让我们回到上面的例子。与其强迫自己相信父亲的行为是对的,你可以承认那是错的。如果你故意摔坏了他的手机,你也可以承认自己的行为是错的。即使你的行为是错的,也不能说那一巴掌是对的。错还是错。 此外,即使行为是错的,这并不意味着作出这行为的人是坏人。归根结底,人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行为有好坏之别。我们可以在承认某个行为是坏的同时,并不认为这个人是坏的。毕竟,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一些后来认识到是错误的,甚至后悔的事情。 这种合理化是不同的。这种合理化能让人头脑清醒,也不会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,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。这种合理化是“理性思考”,而之前的方式其实只是“找借口...